
一線城市的人才政策迎來優化調整
優秀人才是各城市的核心資源,是其持續發展之基,所以一直是各城資源爭奪的焦點。特別是一線城市更是把吸引人才放到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位置進行考量和布局,為此持續多年競相出臺各項人才吸引政策,筑巢引鳳,效果顯著。隨著城市發展進入各自的新階段,有了新需求,其人才政策也迎來了優化、升級或調整。
近幾年,各省市的人才政策有明顯收緊趨勢,從大水漫灌,到精確引流,各大城市都在細化搶人大戰的策略。
近日,深圳市羅湖政府在線發布關于征求廢止《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實施高層次產業人才“菁英計劃”的意見及三個配套文件的通知》公眾意見的公告。公告中指出,《意見》至今已實施七年,羅湖區正在優化重構新版人才政策體系。為執行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擬計劃廢止《意見》。
2022年伊始,杭州市余杭區率先敲響了杭州2022年人才領域的第一鑼。明確了從2022年1月1日起實施最新人才政策。
停止發放生活及租房補貼
2021屆碩士畢業生在深圳嘗到了這個城市留給學歷人才的最后一點甜頭。
2021年5月,深圳人社局發布公告,對現有人才政策作出調整:自2021年9月1日起,新引進人才不再受理發放租房和生活補貼。這份文件表明,深圳全日制本科及碩士學歷人才的補貼即將成為歷史,博士人才的年齡門檻也被限制在了35周歲以下。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在全國也是搶人急先鋒的深圳,卻也率先踩下了人才政策收緊的第一腳。
緊接著10月份,另一個網紅城市杭州,也發布新的高學歷畢業生生活補貼以及新引進應屆大學生租房補貼政策。
對博士的生活補貼大幅度提高,畢業時間為20 21年10月 15日(含)之后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補貼標準由5萬元調整為10萬元。落戶政策也出現了“一松一緊”。“一松”:博士研究生可享“先落戶、后就業”;“一緊”:大專學歷不能再按照“人才引進”途徑落戶。要知道,憑借優越的補貼政策,杭州從2016年以來,人才凈流入率連續5年占據全國第一。
種種政策細節上的調整,影響是各方面的。這也表明,大城市的的人 才引進策略,開始從粗放型,慢慢向精準型過渡了。從全面搶人,到分類搶人了。
高層次人才是主流
放眼全國,各地的搶人大戰從未平息,而是更精確了,群體更細化了。
例如上海在去年提出,將之前“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試點,探索建立對本科階段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可直接落戶”的政策,范圍擴大至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因此四校應屆本科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即可直接落戶。
而近些年國內城市基建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二線城市的強勢崛起,也相繼加入到“搶人大戰”之中,通過給錢、給房、給戶籍,甚至利用解決配偶工作、子女入學等手段來吸引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
例如杭州,從2018年起,杭州將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科學、區塊鏈、3D打印等重要科技領域作為重點產業,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與“新制造業”的同時,不斷完善升級產業結構。而這些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高層次人才。
此時,一系列精準吸納高層次人才的舉措,如限制專科落戶,博士生生活補貼直接“翻倍”等政策,也是杭州對高層次人才迫切需求的寫照。
人才政策在收緊
全國搶人愈演愈烈的大潮正趨向于白熱化的關頭,走在最前線的深圳嗅覺靈敏,開始收緊人才政策。
據統計,各地2021年最新的人才政策,都有了一絲收緊的味道。
據統計,今年以來,廣州、南京、杭州、東莞、西安等地均收緊了人才落戶及購房門檻,其中廣州、南京、杭州年內不止一次收緊人才購房門檻。
廣州市規定人才購房須提供連續12個月繳納社保證明,不得補繳。而此前,非廣州市戶籍只要符合滿半年社保的條件就可以購房。
南京市發布的《人才購房新政》規定,碩士學位社保要繳納6個月;本科學歷社保需要繳納12個月;而之前的規定是需要1個月社保或個人所得稅繳納記錄,門檻被提高了不少。
資源有限
各省市收緊人才政策,精細化管理人才引進的根本原因是地方的承載力是有限的。
其實,早在2008年,深圳的人口密度就已經很高。深圳市總面積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設用地931平方公里,不到上海、蘇州等地轄區總面積的1/4,不到北京轄區總面積的1/8。
根據“七普”常住人口數據,目前,深圳常住人口密度已達8791人/平方公里,高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超過東京(6426)、倫敦(5644)。
一方面,常住人口持續增長、人口密度過高導致資源環境承壓,深圳人口與公共服務供需矛盾突出。以醫療為例。2019年,深圳每千人醫生數為3.0人,每千人病床數為3.8床,同樣遠低于北京、上海與廣州水平。
另一方面,人口雖然增多,但“人才不足”的問題依然嚴峻,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重要因素。
深圳此前人才引進遷戶政策門檻較低,遷戶人口總體學歷結構不夠理想,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員占比偏低,大專及以下學歷人員占比偏高。
就高端人才來說,2020年,深圳全職院士總量73名,累計認定高層次人2萬余人,較北京、上海等城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人工智能、材料基因組工程等科技前沿領域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這導致了提供產業應用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的研發團隊不足。
在全國“搶人大戰”如火如荼的當下,深圳、杭州、廣州等大城市逆勢而為的背后其實是現實情況的考量,就如同北京上海超高門檻的落戶條件,這一次大城市的人才政策調整,不是收 緊政策了,而是從大水漫灌時代,到精細調整的時候了。從來者不拒,到要更好、更優、更精尖的人才了。來源青塔網
近幾年,各省市的人才政策有明顯收緊趨勢,從大水漫灌,到精確引流,各大城市都在細化搶人大戰的策略。
近日,深圳市羅湖政府在線發布關于征求廢止《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實施高層次產業人才“菁英計劃”的意見及三個配套文件的通知》公眾意見的公告。公告中指出,《意見》至今已實施七年,羅湖區正在優化重構新版人才政策體系。為執行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擬計劃廢止《意見》。
2022年伊始,杭州市余杭區率先敲響了杭州2022年人才領域的第一鑼。明確了從2022年1月1日起實施最新人才政策。
停止發放生活及租房補貼
2021屆碩士畢業生在深圳嘗到了這個城市留給學歷人才的最后一點甜頭。
2021年5月,深圳人社局發布公告,對現有人才政策作出調整:自2021年9月1日起,新引進人才不再受理發放租房和生活補貼。這份文件表明,深圳全日制本科及碩士學歷人才的補貼即將成為歷史,博士人才的年齡門檻也被限制在了35周歲以下。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在全國也是搶人急先鋒的深圳,卻也率先踩下了人才政策收緊的第一腳。
緊接著10月份,另一個網紅城市杭州,也發布新的高學歷畢業生生活補貼以及新引進應屆大學生租房補貼政策。
對博士的生活補貼大幅度提高,畢業時間為20 21年10月 15日(含)之后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補貼標準由5萬元調整為10萬元。落戶政策也出現了“一松一緊”。“一松”:博士研究生可享“先落戶、后就業”;“一緊”:大專學歷不能再按照“人才引進”途徑落戶。要知道,憑借優越的補貼政策,杭州從2016年以來,人才凈流入率連續5年占據全國第一。
種種政策細節上的調整,影響是各方面的。這也表明,大城市的的人 才引進策略,開始從粗放型,慢慢向精準型過渡了。從全面搶人,到分類搶人了。
高層次人才是主流
放眼全國,各地的搶人大戰從未平息,而是更精確了,群體更細化了。
例如上海在去年提出,將之前“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試點,探索建立對本科階段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可直接落戶”的政策,范圍擴大至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因此四校應屆本科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即可直接落戶。
而近些年國內城市基建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二線城市的強勢崛起,也相繼加入到“搶人大戰”之中,通過給錢、給房、給戶籍,甚至利用解決配偶工作、子女入學等手段來吸引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
例如杭州,從2018年起,杭州將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科學、區塊鏈、3D打印等重要科技領域作為重點產業,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與“新制造業”的同時,不斷完善升級產業結構。而這些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高層次人才。
此時,一系列精準吸納高層次人才的舉措,如限制專科落戶,博士生生活補貼直接“翻倍”等政策,也是杭州對高層次人才迫切需求的寫照。
人才政策在收緊
全國搶人愈演愈烈的大潮正趨向于白熱化的關頭,走在最前線的深圳嗅覺靈敏,開始收緊人才政策。
據統計,各地2021年最新的人才政策,都有了一絲收緊的味道。
據統計,今年以來,廣州、南京、杭州、東莞、西安等地均收緊了人才落戶及購房門檻,其中廣州、南京、杭州年內不止一次收緊人才購房門檻。
廣州市規定人才購房須提供連續12個月繳納社保證明,不得補繳。而此前,非廣州市戶籍只要符合滿半年社保的條件就可以購房。
南京市發布的《人才購房新政》規定,碩士學位社保要繳納6個月;本科學歷社保需要繳納12個月;而之前的規定是需要1個月社保或個人所得稅繳納記錄,門檻被提高了不少。
資源有限
各省市收緊人才政策,精細化管理人才引進的根本原因是地方的承載力是有限的。
其實,早在2008年,深圳的人口密度就已經很高。深圳市總面積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設用地931平方公里,不到上海、蘇州等地轄區總面積的1/4,不到北京轄區總面積的1/8。
根據“七普”常住人口數據,目前,深圳常住人口密度已達8791人/平方公里,高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超過東京(6426)、倫敦(5644)。
一方面,常住人口持續增長、人口密度過高導致資源環境承壓,深圳人口與公共服務供需矛盾突出。以醫療為例。2019年,深圳每千人醫生數為3.0人,每千人病床數為3.8床,同樣遠低于北京、上海與廣州水平。
另一方面,人口雖然增多,但“人才不足”的問題依然嚴峻,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重要因素。
深圳此前人才引進遷戶政策門檻較低,遷戶人口總體學歷結構不夠理想,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員占比偏低,大專及以下學歷人員占比偏高。
就高端人才來說,2020年,深圳全職院士總量73名,累計認定高層次人2萬余人,較北京、上海等城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人工智能、材料基因組工程等科技前沿領域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這導致了提供產業應用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的研發團隊不足。
在全國“搶人大戰”如火如荼的當下,深圳、杭州、廣州等大城市逆勢而為的背后其實是現實情況的考量,就如同北京上海超高門檻的落戶條件,這一次大城市的人才政策調整,不是收 緊政策了,而是從大水漫灌時代,到精細調整的時候了。從來者不拒,到要更好、更優、更精尖的人才了。來源青塔網